第一次準備滑雪時,很多人最先遇到的疑問就是:「滑雪褲裡面到底要穿什麼?」或是搜尋「滑雪褲要穿幾層?一定要穿發熱衣嗎?」其實,滑雪與日常冬季活動不同,它是一項高強度、會大量出汗的運動。下半身穿著若不當,容易造成動作受限、濕冷感、甚至增加受傷風險。

滑雪褲內的穿著重點不是單純保暖,而是「吸濕排汗」、「維持乾爽」以及「活動不卡」。本文將從專業角度、依消費者需求與常見搜尋字詞,帶你了解滑雪褲內層穿搭技巧,並說明為什麼底層褲(Base Layer)是滑雪不可缺的關鍵裝備。

什麼是滑雪褲?它有什麼用途?

滑雪褲是專為雪場環境設計的下身防護裝備,主要功能是 防水、防風、保暖與透氣,讓滑雪者在低溫、濕雪、長時間運動中保持乾爽與舒適。和一般登山褲、休閒運動褲最大的差異在於:滑雪褲能承受更高的濕度與溫差變化,也具備更強的抗磨與機能配置,是安全與表現的關鍵裝備之一。

滑雪褲的外層通常具有高防水係數(如 10K / 20K),可阻擋濕雪滲入;內層則以保暖材質或中空纖維維持熱度。此外,多數滑雪褲都會加入透氣孔、加強膝部與臀部耐磨性、腿口防雪裙等設計,確保在摔倒、濺雪或蓄積水氣時仍能保持乾燥,避免失溫。

 

滑雪褲:防水保暖的基本款

滑雪褲(Snow Pants)是最常見的滑雪下身裝備,外型類似一般長褲,但機能更完整。特點包括:
 

  • 保暖層設計:內鋪棉或薄刷毛,提升保暖度。
  • 膝部與臀部加強耐磨:減少摔倒時的磨損。
  • 高防水係數:阻擋濕雪滲透,維持乾燥。
  • 透氣通風拉鍊:在激烈運動後快速排熱。
  • 褲口防雪裙:避免雪從鞋口灌入。
     

滑雪吊帶褲:更全面的包覆與防護

滑雪吊帶褲(Bib Pants)則是近年更受歡迎的款式,它的特色是 加高胸圍與肩帶設計,提供更好的 保暖性、防雪性與活動度。

為什麼越來越多人選擇吊帶褲?

  • 不易滑落、不卡腰:沒有腰部束縛,久穿也不壓肚子。
  • 更適合長時間滑雪:包覆度高、保暖性佳,舒適度也提升。
  • 防雪能力更強:加高胸口設計能避免跌倒時雪灌進褲子。
  • 更多收納空間:胸前、腿部常配置多個大容量口袋。

滑雪褲裡穿什麼?滑雪褲分層介紹

滑雪褲裡穿什麼:底層介紹

底層褲是滑雪下半身穿搭的基礎,它不只是貼身褲子,而是整套穿著中最重要的功能來源。

 

1. 吸濕排汗才是滑雪關鍵

滑雪時你會不斷蹲姿、轉彎、壓邊、跳躍,大腿會大量運作。若底層褲排汗不佳,汗水會被困在皮膚上,造成:

  • 身體忽冷忽熱
  • 坐纜車休息時容易感到刺冷
  • 高山大風下更容易失溫

好的底層褲能迅速將汗水帶離肌膚,維持乾爽舒適。

 

2. 適度保暖,而不是包得厚重

底層褲提供剛剛好的保暖,加上滑雪褲外層的防風防水設計,比穿多層厚褲反而更有效保暖。

 

3. 高彈性增加活動自由度

滑雪需要:

  • 蹲姿
  • Carving 壓邊
  • 上纜車跨步
  • 轉身、落地吸震

若穿休閒棉褲或牛仔褲,不僅卡手腳,還會因吸水變得冰冷,影響安全。

 

底層褲材質選擇指南

底層褲選擇時,功能性優先於保暖。以下是常見材質與特性:

材質

功能特性

適合對象

Polyester / Nylon

快乾、吸濕排汗、彈性佳

大多數滑雪者,CP 值高

Merino Wool 

美麗諾羊毛

自然調溫、吸濕排汗、抗臭

容易怕冷或長時間滑雪者

Spandex 

彈性纖維混紡

增加伸縮性與活動自由

各種雪場動作需要靈活性

 

不建議材質:

  • 棉褲:吸水慢、濕冷、卡腿
  • 厚刷毛褲 / 發熱褲:過熱 流汗 停下來瞬間感到寒冷
  • 牛仔褲:完全不透氣、吸水、影響活動

     

滑雪褲裡穿什麼:中間層(Mid Layer

大部分滑雪者不需要穿中層褲,但在以下狀況可以增加一件薄的保暖層:

  • 極端低溫(零下 15℃ 以下)
  • 長時間坐在雪地(教練、拍照、帶小孩)
  • 本身怕冷或循環不佳

建議選擇薄款、彈性佳、透氣的保暖褲,避免妨礙動作。

滑雪褲內要穿幾層?

滑雪褲內建議穿一層機能底層褲(Base Layer

為什麼只需一層?

 

1.滑雪是高強度運動

  • 身體會持續出力、彎曲、轉移重心,大腿肌肉運作量大,若穿太多層,下半身會悶熱、濕黏,反而影響滑行

2.保暖不是首要考量

  • 雪場氣溫低,但真正影響舒適度的是「冷+濕」,過厚的衣物容易流汗,汗水濕冷更容易感到寒冷

3.滑雪褲本身具備保暖與防水功能

  • 多數滑雪褲內層帶刷毛、外層防風防水,不需要再加厚中層褲,也能有效保暖

因此,「滑雪褲裡穿什麼」最理想的答案就是:一件高彈性、吸濕排汗的底層褲。

滑雪褲內穿搭建議(天氣與層次表)

天氣 / 氣溫

建議穿搭

-20°C 以下

底層褲 + 薄刷毛中層褲 + 高防水滑雪褲

-5°C ~ -20°C

底層褲 + 高防水滑雪褲

-5°C ~ 5°C

底層褲 + 輕量滑雪褲

0°C 以上

底層褲 + 輕量滑雪褲即可

重點:底層褲必備,吸濕排汗比保暖更重要。

如何挑選合適的滑雪褲尺寸?

挑選滑雪褲尺寸與一般休閒長褲不同,因為滑雪褲需要兼顧 活動度、保暖層空間與外層防水性能。尺寸過小會限制動作、壓迫內層保暖衣物;尺寸過大則容易滑落、進雪或在滑行時變得笨重。因此,找到正確的尺寸,是影響舒適度和保暖效果最重要的環節。

以下從 腰圍、臀圍、褲長、活動空間 四個面向,帶你快速掌握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滑雪褲尺寸。

 

1. 以腰圍與臀圍作為主要判斷

大部分滑雪褲都有 鬆緊腰頭、魔鬼氈調節或吊帶設計,能適度微調。建議以以下方式挑選:

  • 腰圍: 穿著內層後仍能輕鬆扣上,不壓肚子、不緊繃。
  • 臀圍: 不貼臀、不緊繃,蹲下時後腰不會拉扯或滑落。

若兩個尺寸都能穿,以臀圍優先,活動時更舒適。

 

2. 褲長需要能覆蓋雪鞋外圍

滑雪褲的褲長通常比城市穿著略長,因為需要覆蓋 雪鞋鞋舌與外層護片,避免滑行時灌雪。

挑選方式:

  • 穿上雪鞋後,褲口應能順利覆蓋外圍
  • 行走時不會過長到拖地
  • 彎曲膝蓋、下蹲時褲管不會拉到卡卡的

如果你剛好介於兩個尺寸之間,多數人會選 稍長一碼,活動感更佳。

 

3. 預留內層空間,不要買得太貼身

滑雪褲下方通常會穿:

  • 排汗底層褲,(較冷時)薄鋪棉保暖層

所以滑雪褲需要有 足夠的空間容納兩層衣物。太貼身會壓縮保暖空氣層,反而容易冷;也會降低活動度,尤其是在轉彎、蹲下、摔倒時。

建議穿著內層試穿(或參考品牌建議尺寸),確保:

  • 蹲下能輕鬆
  • 腿部旋轉不卡
  • 褲頭不會往下滑

     

4. 看版型:直筒、寬版或合身版都影響尺寸感

不同品牌與款式有不同版型:

  • 寬版(Regular / Relaxed):更容易找到尺寸,空間餘裕大,適合新手
  • 直筒(Standard Fit):最通用,活動度佳
  • 較合身(Slim Fit):推薦給中高階玩家,但需要更精準挑尺寸

如果你買的是吊帶褲(Bib Pants),吊帶可調整長度,尺寸彈性更高,可以優先看 臀圍與腿部空間。

 

5. 若在兩個尺寸中猶豫,建議選大不選小

因為:

  • 內層會增加厚度
  • 冬季體溫控制需要更多活動空間
  • 大一碼通常能靠調節裝置微調(腰帶、魔鬼氈、吊帶等)

尺寸太小則無法改善,保暖效果也會變差。

 

【延伸閱讀】:滑雪褲挑選完全指南|防水、透氣、材質/版型、設計細節全解析

 

滑雪褲FAQ

 Q1:滑雪褲裡的底層褲可以租嗎?


A:幾乎租不到,原因:

1.   衛生成本高:貼身且接觸汗水,不便大規模租借

2.   功能性要求高:底層褲需吸濕排汗、快乾、抗菌防臭,租借品難達到效果

3.   尺寸限制:租借品尺寸有限,難以貼合每個身型

建議:經常滑雪或追求舒適者,購買高機能底層褲更划算。

 

Q2:穿著滑雪褲時,滑雪新手常犯哪些錯誤?

  • 沒穿底層褲 流汗濕冷,坐纜車更冷
  • 穿棉質內搭褲 吸汗慢,濕冷感增加
  • 下半身穿太厚中層 活動受限,影響安全
  • 尺寸選錯 太緊壓迫、太鬆摩擦

     

Q3:如何測試滑雪褲穿搭是否正確

1.   貼合度測試:深蹲、抬腿、扭腰 檢查是否活動自如

2.   滑行姿勢模擬 底層褲貼身但不緊繃,保持排汗順暢

 

在底層褲的選擇中,Horsefeathers 的底層褲提供:

  • 高彈性貼合 輕鬆蹲姿、轉身、落地吸震
  • 快乾、吸濕排汗 保持滑雪過程乾爽
  • 抗菌防臭 長時間活動仍舒適
  • 日常延伸穿搭 健身、登山、瑜伽皆適用

推薦系列:RILEYMIRRA,適合新手與進階滑雪玩家。